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创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的背景


一、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社会组织参与

为更好地推进静安区加强基层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2006年底,区委、区政府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显示,与经济建设相比,静安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着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生需求日益多样,但资源供应方式相对单一;二是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但化解方法相对滞后;三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缺乏多元。改变这种制约静安区科学发展的现状,仅靠政府行政力量和体制内的其他力量还不够,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让“第三方”——社会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引和政府的支持下,进一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协同作用,更加深入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和创新。这符合加强基层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需求,尤其是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调研还显示,当前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瓶颈制约:一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缺乏系统的认识,尤其对社会组织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协同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比例和管理水平都较低,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老化,机构弱小,专业人才缺乏,有的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部门,社会组织中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和领军人才;三是全区没有一家有年轻人担任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为青年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四是以公信力为核心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和整合社会资源的水平亟待提升;五是没有建立社会组织向党和政府有序有效反映诉求的畅通渠道;六是没有制定政府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七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亟待提高。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的创建是区委、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的意愿
时任静安区委书记的龚德庆同志表达的思想和理念,为我们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了最生动的诠释:“面对日益多样化的‘民有所呼’,单靠政府这一个‘供应商’,越来越应接不暇,甚至力不从心。把社会力量组织起来,让社会组织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可以实现服务与需求的‘多对多’,并且在政府与社会之间设置‘缓冲带’,这正是静安区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口。为了能解围成功,在没有现存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惟有依靠创新,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做好从制度到环境的‘系统设计’,边实践边探索,在党建引领下创新了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服务协调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即社会组织联合会。”
政力有限,民力无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鉴于上述原因,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从而开创静安区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新局面,已经成为区委、区政府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在深入思考不改变社会组织基本属性 ,在既要“引领得好”、“服务得好”、“凝聚得好”又要“发展得好”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结合区情实际和社会组织特点,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思路,提出建立社会组织枢纽型管理服务模式的构想并付诸实践。
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5月在深入调研、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社会组织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的要求。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改进执政方式,进一步做好静安区的社会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社会组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静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年6月,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静安区在上海率先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即“1”,以下简称“区社联会”),之后又相继在14个街道(即“14”)和劳动、文化、教育等条线系统(即“X”)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形成了“1+14+X”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1”和“14”是属于地域类的枢纽型社会组织,“X”属于领域类的枢纽型社会组织,“X”的创建较好的弥补和解决了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业务指导系垂直管理,党组织是属地管理,关系难以理顺,开展工作不顺畅等问题和矛盾。地域类(块)和领域类(条)有机结合形成的“1+14+X”称之为混合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模式,属全国首创。由于混合类枢纽型社会组织叠加了“地域类”社会组织和“领域类”社会组织两者的优势,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强劲发展态势。这种强强联合的强劲发展态势,集中体现在能够把区域内的社会组织将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有机整合凝聚起来,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叠加优势,使之更容易获得和吸纳区委、区政府的主导力、支撑力,从而激发社会组织内生动力和强劲的外在推动力两者融为一体,形成1+1>2的发展态势。
区委、区政府文件指出:区各类社会组织联合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培育发展和协调服务社会组织的平台。各联合会要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原则,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好与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承接和行使一部分政府委托的管理职能,并把社会组织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向政府管理部门反馈。把发挥联合会功能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使联合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阵地、凝聚团体会员的载体和实现合作共治的平台,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全覆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历来有个好办法,就是组织起来。”区社联会为依法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会员是为数众多的区域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完善党建工作体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发挥整合(组织的联合)、协调(协调矛盾、协同行动)、代表(传递声音、反映诉求)的功能作用,体现出在党建引领下的强劲的凝聚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就社会组织而言,个体的组织为了整合资源、畅通信息、提升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在客观上都存在“再次组织起来”的必要性,在主观上都存在结成联盟走向联合的强烈愿望,使这种客观上的必要性与主观上的迫切愿望有机结合成为实现。区社联会实行的是“会员制”,属于以党建为引领的枢纽型、结构性的社会组织,会员单位在章程的认同下结合在一起成为有组织的社会组织,使他们找到家的感觉,形成联结上下左右各个维度的全方位的党建网络、服务网络,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枢纽功能的发挥,有力助推、有效整合和优配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为社会组织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种在党建引领下开创的工作新局面,是做实做深社会组织枢纽型党建的重要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内涵;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工作和组织双覆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特別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伴随着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不少高学历的党外人士和留学归国人员纷纷加入到社会组织行列,这就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中央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而区社联会会员制的结构形式就为有效加强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建设,开展社会组织协商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静安区委统战部就建设美丽家园召开各民主党派协商会,邀请区社联会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参加,区社联会会长提出了“建设美丽家园不仅是硬件上的提升和改善,更是精神文化的提升和提高,美丽家园不仅是人民群众居住的家园,更是精神文化的家园”受到区政府领导的赞赏。实践证明,枢纽型党建恰如一根红线,把散落的珍珠连接起来,贯穿始终,成为了被实践证明是加强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有力抓手。静安区社联会枢纽党建入选《中国社会建设大辞典》。
区社联会枢纽型管理服务协调功能,能帮助社会组织向党政部门反映诉求、帮助社会组织根据社会需求提供服务,是实现双向沟通、资源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尤其在推动跨界合作、协调各方关系方面,成效明显。还能有效协助政府推动社会组织自我监管、自律自治。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社会组织自律自治有方、法律监管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社会公众监督有序的现代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区社联会在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监管、自律自治”作用时,使“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落地生效。
在长期的艰辛探索中,区社联会一步一个脚印向前、一点一滴积累,逐步构建了党建引领、服务提供、关系协调、资源整合、利益代表五大工作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力、支撑力和被激发出来的社会组织内生动力的“三力”推动下,静安区开创了社会组织各项工作跻身全市前列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