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动力是社会有需求;NGO的使命,从小处说,是以人为本,从大处说,是促进社会和谐……我认为帮助残疾人,最重要的是使他们正视残疾人事实,正视残疾人也是社会的普通一份子,这样他们才不会在与人交往中感到自卑,才会真正融入到整个社会。”说到社会组织,说到助残事业,看似腼腆的解学勤打开了话匣子,对着记者侃侃而谈。
深入社区走访互动
耐心聆听挖掘残疾人内心需求
“居委换届选举了,小解,我们选你吧。”2006年的一天,邻居的一句拉家常话,使解学勤与社区工作结了缘,成为了一名社区社工。3年里,解学勤在居民区从事着最基层的服务民生的工作,兢兢业业。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谢学勤被选派到“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复旦社工服务队,在都江堰市城北馨居安置点开展一个月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2009年,带着三年的社区工作积累的经验和对社会工作的热爱,经公开招考,解学勤成为了静安寺街道阳光助残社工师事务所的负责人。
成立助残社工师事务所,是残疾人工作的创新之举。但是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都需要探索和实践。事务所成立之初,解学勤就带着社工深入社区,走进静安寺街道的各个居委会,走访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完成《静安寺社区残疾人需求状况评估报告》,筹备建立残疾人信息动态数据库,动态了解街道内残疾人需求状况。
针对有典型状况的残疾人,以个案社会工作服务方式开展工作。在事务所刚成立一个月之际,一名22岁女生小王(化名)牵动了解学勤及所内社工的心。7岁丧母,20岁丧父,同时纠结于自己持有残疾证……一系列的遭遇让小王习惯整天宅在家里,不工作不外出。社工和助残员主动靠前,帮她打扫家里卫生,陪她聊天,和她建立起专业的关系。小王沟通能力弱,并有定下目标最后却懒得做,最终不了了之,一事无成的坏习惯。现在社工的主要工作方向是鼓励她出门,参加残联、事务所的各种活动。“社会工作服务是时间的积累,急不得,效果不会马上显现,而且20多岁的人,性格已经定型,要改变需要本人有非常大的毅力。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啊。”解学勤感慨道。
借助公益创投平台
利用项目组织残疾人融入社会
走访完各个居民区后发现,大多数的残疾人都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门,或者不愿出门,久而久之,导致与社会有隔阂,与社会脱节落伍。如何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近阳光?2010年,解学勤与事务所成员们在区残联和街道的支持下,在上海社区公益创投项目征集活动中,获得3个项目的资助:“阳光青年”——青年残疾人沟通与合作能力优化计划、“阳光老年”——老年残疾人家庭日常生活应对能力提升计划和“阳光影视”——无障碍影视社区公益活动。借助公益创投平台,通过项目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提供机会。
6月1日下午,静安居民区的10名残疾人与社区的其他健康老年人们一起过端午节。这是“阳光老年”项目的端午节系列活动之一。今年的端午节,解学勤通过“阳光老年”项目,组织了近100名残疾老年人欢度端午,受益人纷纷表示,有机会让我们出来聚聚,座谈座谈,还有其他节目,感觉非常高兴,要经常有这样的活动就好了。“我们倡导的是残健和谐,这些残疾人只有真正的融入到健康人中,融入到社会,成为普通的一名社会成员,他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事实证明,解学勤这个“残健融合”的想法深得人心。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姓方的盲人在活动中代表残疾人为社区居民送上一曲《为了谁》,优美浑厚的男中音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的阵阵掌声。“这个活动蛮好蛮好蛮好!”下台后的方老先生显得十分激动,连说了三个“蛮好”来表达自己的开心之情。他告诉记者,自己是退伍军人,在打仗中眼睛负伤造成残疾。“我岁数也不是很大,因为眼睛不方便,原来只能待在家里,一个人在家闷着老是会胡思乱想,现在好了,小解的项目为我们搭建了新的平台,我几乎每个星期都出来玩,交了很多朋友,今天的活动就是朋友送我一起来的!”方老先生自豪的说道。
“方老师,我们的‘阳光影视’——无障碍影视社区公益活动项目6月份就要开始实施了,每周为盲人放一场无障碍电影,欢迎你来啊!”解学勤与方老先生亲切的聊着家常。活动结束后,方老先生很自然地搭着解学勤的肘,跟着解学勤慢慢地向外走,解学勤很小心地带领方老先生避开有障碍物的地方。两人一前一后的背影,融汇出一副美妙的“残健和谐 共享阳光”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