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育
【社会组织之星】曹家渡公益服务社社长王汉顺带领员工闯出一条再就业新路

曹家渡公益服务社社长王汉顺带领员工闯出一条再就业新路

    把下岗人员当作兄弟姐妹
    曹家渡公益服务社社长王汉顺带领员工闯出一条再就业新路
    坐在眼前的曹家渡公益服务社社长王汉顺,50出头,瘦瘦的,黑黑的,但眼神里却满是坚毅。他不仅自己顺利再就业,而且还带动曹家渡人摸索着闯出一条再就业新路。今天的服务社有从业人员397人,其中失业人员251人,协保人员146人,与40余家物业公司签定劳务合作协议。他们以真诚、热情、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乐观心到处找岗位
    1997年,王汉顺签了协保,分流到社会上进行再就业。“刚从国有企业走向社会,一片迷茫,再就业这条路真不知道该怎么走?”乐观坚强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到处找岗位。
    先与原单位同事一起到劳动部门了解、咨询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多次参加区就业促进中心举办的如何实现再就业的培训课,并获得了非正规劳动组织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汉顺听说每个街道要组建公益服务社,于是他们找到了原先单位的所在地曹家渡街道,主动问询“我们几个下岗、协保人员是否能来组建公益服务社?”1999年初,王汉顺等率先在静安区成立了曹家渡公益服务社。公益服务社是以非正规劳动就业形式组建的公益性劳动组织,在促进就业工作中起着就业托底的重要作用,是一个以吸纳失业、下岗、协保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的就业安置基地。王汉顺整天奔波,苦苦寻找用人单位和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某农工商118店大卖场开张需要人手,公益服务社推荐去的100多人为该超市做了大量开张前工作,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卖场以后需要招聘人员总是先打电话给王汉顺,希望服务社推荐。服务社掘到了第一桶金。
真情打动用人单位
    “把下岗人员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王汉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中行居委的陆某已接近退休年龄,一直缺乏就业信心,总认为自己年龄大,没技能是不会有单位要他的。他带着20多岁的儿子,靠80多岁老母亲的养老金混日子,多次到相关部门走访,要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社与中行社区事务所联手,多次找他谈心做工作,使他树立了就业的信心,公益服务社积极与各物业公司联系为他寻找工作岗位,终于在某小区安排了适合他本人愿望的工作岗位,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他的实际问题。
    王汉顺介绍说,他们把社区中的失业、协保、下岗人员视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只要本人愿意从事“四保”岗位工作的,随时可以得到就业和安置。2008年,在街道办事处、区就业促进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街道劳动科的工作指导和就业援助员的协作支持下,全年通过公益服务社录用安置了87个“双困”人员的就业,为进一步做好本地区促进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积极开拓就业新路
    王汉顺谈到,今后就业安置工作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但是面对困难他们决不退缩,有决心克服困难,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公益服务社应有的作用。
    王汉顺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与外区相关物业公司联系开发岗位,拟采用车费补贴,按路途远近给予一定金额的车贴,消除就业人员因路远车费影响收入的顾虑,鼓励他们走出区域,就业之路更宽更广。他还积极整合运用物业公司管辖范围的资源,打开一条新的开发就业岗位渠道,改变以往公益服务社只安置“4050”人员的工作思路,主动积极与物业公司管辖范围的各类公司联络,寻求、开发适合“2030”人员的工作岗位,最大程度提供适合本地区这类人员需要的就业工作岗位。
记者 裘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