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
社会组织如何不只是“跑龙套”?
记者宋宁华
【记者手记】
重心要真正下到基层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这句话说来容易,操作起来却不简单。一些习惯于“包办”的政府部门首先要改变惯性思维,舍得“放手”。说到底,社会治理的重心只有真正下到基层,才能管得了,也管得好。在市委1号调研课题里,说到此次大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治理中基层建设的问题,涉及的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领域。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核心在人,重心在基层,最根本的是要为长期困惑基层的问题“求解”。
同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如何提供“贴肉”的服务,“草根”们最有发言权。社会组织来自于老百姓,由于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有竞争的压力和动力,加上第三方的考评机制等,更能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并非端“铁饭碗”的公务员,同样是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为基层提供服务,职业天性决定其必须走入社区、根据老百姓需求开展工作。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社会组织工作者、社工在工作中仍有许多困惑。比如,社会组织工作者有时仍觉得发掘好项目难,被列入政府采购项目、获得扶持门槛仍比较高。尽管在各方呼吁下,社工待遇有所提高,但和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待遇仍显得较低,社工的流失率高仍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依法依规,加大财力、政策等向基层倾斜,仍是社会管理创新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社会的归社会。近年来,NGO(非政府组织)不再是新名词,逐渐走入社会各个层面,承担了许多原先被政府部门“包揽”下的各种事项。
公益性期刊《全球》杂志(《The Global Journal》)自2012年起开始给全球的非政府组织(NGO)排名,当时主要参考3大指标来衡量组织:影响力、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作为上海市委1号调研课题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上海基层管理广泛度、效果如何,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记者走访了本市多个区县,了解社会组织等发展的真实状态。
“新上海人”寒冬进修
冬夜,在静安寺街道一幢安静的办公楼中,一间会议室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这里并非在举行什么临时会议,人们参加的是一个叫“静安幸福益站”社会组织免费组织的“幸福加油站-梦的启航”MBA课程,主要针对初入职场的“新上海人”。几十名学员都是自己报名、下班后赶来的,主要是来自静安区的“新上海人”白领等。
这天来担任主讲的是著名教授——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主题是《移民与上海》,考虑到听课人多数是“新上海人”,内容是为学员们“量身定做”的。在精彩的课程后,学员们纷纷举手向名师发问,尤其是初入职场碰到的许多困惑。
“葛老师,在当代社会,有的人为了追求成功不择手段,甚至没有底线。您如何看待当代社会的成功?”有学员尖锐地提出自己的困惑。
“一个人需要为将来的机遇提前做准备,等到机遇来临再准备已经来不及了。”葛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员们“现身说法”,学员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葛教授也是“新上海人”,“任何社会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些不好的方面,但问题都要一步步来解决。作为移民,我们都有非常幸运的一面。只有摆正心态,努力充实自己,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
葛教授的话引起了台下许多职场“新上海人”的共鸣,他的演讲中不时用上几句fashion(时尚)的话,更是让年轻人们觉得亲切幽默,解答了心中的许多困惑。
“静安幸福益站”的“领军人”——一个同是“新上海人”的“70后”女孩郑丽君,她告诉记者,自己在18岁时就来到上海打拼,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如今事业终于小有所成,有了自己的旅行社,并步入正轨。在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后,她希望能回馈社会,静安区对社会组织非常重视,在各方的支持下,去年,她注册成立了一个公益性社会组织。
“当年我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在上海初入职场打拼,碰到很多困惑。”郑丽君表示,后来事业有成,她参加过MBA课程,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她希望能让更多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走出困惑,在上海打拼出自己的天地。今年,“幸福益站”已经举办了3期,已经有近150人报名成为正式学员,还有不少人报名作为“旁听生”参加,而且参与者早就从原本设想中初入职场的“新上海人”扩大到上海人、职场精英等。
“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记者了解到,在本市静安区、浦东新区等区域,像“幸福益站”这种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不但有了“星星之火”,而且已经开始“燎原”。
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峨山路,成立了全国首条“公益一条街”。记者看到,在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里,设有近6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共享空间和近6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主要为社区的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交流、从业培训、申报登记等多项服务,引导、扶持、培育各类民间组织发展,成了社会组织的“大管家”。
目前,欣耕工坊公益服务中心、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塘桥社区居家健康服务社、乐爱社工师事务所、南鑫恺尔养老事业发展中心、浦东新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塘桥街道老年协会、优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塘桥社区物业服务社、百特教育咨询中心与塘桥社区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塘桥社区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街镇工作协会、塘桥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十几家社会组织已入驻中心办公。
“公益一条街”并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通过调研了解社区老百姓公益项目供求信息,通过项目招标,促成社区与社会组织供需对接。目前,包括“塘桥社区群文资质团队负责人楼组长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爱心衣牵万——残疾人就业技能促进项目”“世博阳光助行——精障人士能力建设项目”“PARK91——陆家嘴软件园白领生活馆项目”等十余项社区公益项目已经悉数完成。
与此同时,针对公益项目特点与社区具体情况,塘桥服务中心还为社会组织与居委、社区单位间“牵线搭桥”,通过社区公益项目推介会、塘桥热线官网、“塘桥公益”微博等各种形式进行公益机构及项目宣传。“绿色帮扶——残疾人就业技能提升计划”“安全天使——流动儿童交通安全历奇辅导计划”“五爱家园——社区青少年托管服务项目”等20几个涵盖多个社会服务领域的公益项目在塘桥先后落地。
“真金白银”提供扶持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社会组织“站起来”,本市多个区域推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办法,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新机制。2011年以来,静安区在已有《静安区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出台了《静安区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静安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管理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建立了从立项到采购、监管、评估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由静安区社建办进行归口管理,初步实现了该项工作的制度化运行。2012年,共计4449万元的179个项目获得立项;2013年,共计4834万元的226个项目获得立项;2014年,共计3300万元的183个项目获得立项。
为了让社会组织不但能“发芽”,还能茁壮成长,目前,本市已出台《上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等相关规定,对社会组织的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公益活动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以及机构法人资格、章程指定、机构登记和备案、年度检查、发展规划、组织机构建设、人力资源情况、财务资产状况、档案证章管理、公益活动开展情况、公共服务提供情况、信息披露、内外部评价等十余项标准进行评估。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因为社会生活中大量的事情都是政府在做,它的弱点已经显现出来。但是如果政府不做,又会“没人做”。有社会组织“接盘”,政府可以真正做政府的事,从繁琐的事物中脱离出来;社会组织由于来源于“草根”,如果有好的机制加以评估,也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可以使政府一样出钱,把这个活干得更多更好。
本文转载自《新民晚报》 2014年12月29日 B13版
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2/29/content_3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