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益盛会——2014年第四届上海公益伙伴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如火如荼进行。10月31日下午,伙伴日首个以“枢纽型社会组织”为专题、首次由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的“枢纽·影响力”论坛,在淅沥秋雨中拉开帷幕。论坛云集了市级、各区县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领域专家学者,各区县一线枢纽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实践者,以及关注公益的企业和媒体代表。甚至宁波、温州等外省市特地组团冒雨前来参加。150人的会场人气爆棚,一再加座增至200余人,许多人只得站在过道上旁听。论坛由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主持。
静安区委常委、副区长邓小冬在致辞中表示,2007年,静安区委、区政府探索创建了“1+5+X”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七年来,静安枢纽型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领、凝聚区域内社会组织在惠及百姓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静安区政府还是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组织的作用发挥将始终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上海零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理事长袁岳在致辞中认为,枢纽与创新、创业是一致的,受命于党政部门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要创新,民间的想扮演枢纽角色的组织要创业。社会自治、社会治理如果不发达,公家治理的成本将非常之高,而枢纽型社会组织正是磨合自治和公治的重要环节,它使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降低运行成本,呈现出稳定的发展前景。
论坛上半场以“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新形势下,如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为主题,上海市社团局综合管理处处长曾永和、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童潇、上海市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崔校军、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顾维民、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林林、浦东新区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宋春辉等六位嘉宾,围绕“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定义、特征、功能作用、相关因素、发展趁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头脑风暴。各位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整合、协调、代表、统领、联合、平台、支持、规范等属性,既要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又要得到社会组织的信任。到底是管手管脚的婆婆、是垄断还是桥梁,要掌握好其中的平衡,要去行政化。枢纽型社会组织实质上构筑了一个网络,把没有关系的变成一种弱关系,把弱关系增强为一种强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强人与人之间团结紧密程度,增高了个体的社会资本。枢纽党建把单个的社会组织像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为组织优势、服务优势,推动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领域的覆盖。未来枢纽型社会组织要积极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利用好新媒体,网上知民情,网下解民情,进一步延伸枢纽功能。
下半场以“公益组织如何打造品牌影响力” 为主题,以Ted案例分享的形式一一精彩呈现。新浪华东总编室政府合作主管黄一宸从“合作伙伴关系视角”出发,认为新媒体时代下微公益关键取决于社会组织影响力,影响力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又是活动的相应群体,新媒体时代下的微公益传播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公益模式的先天不足。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宁就公益产品如何传播作了观点分享。他认为,一个好的公益产品,应自带传播属性,能让公众成为自媒体的转播站。公益产品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于每个产品都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不在于赚钱或筹款,而在于所解决的问题。
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媒体事务总监周立羽在谈到公益传播时指出,公益事件不应是一种刻板的印象,应吸引需要沟通和影响的人的关注,首先要有料,要有传播话题,其次要有聊,针对不同的人群,掌握不同的传播方法和渠道。
东方卫视子午线新闻主播于飞谈到公益组织如何运用新媒体时认为,互联网时代就像一个个小的岛屿,下载一个APP,关注一个微信号,都是一个个点。通过这一个个点,聚拢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登录这个岛,形成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益组织都有很多交集的状态。岛屿多了以后,会形成一个新的大陆,此时公益组织产业转型已经完成。
三小时的论坛,现场观众座无虚席,全程认真聆听,不时与台上嘉宾提问互动,体现了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对枢纽型社会组织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相信此次论坛一定能催生出更多、更亮的有益于社会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设性成果。
静安区社联会主办此次“枢纽型社会组织”专题论坛,是各界对枢纽功能逐步认可的重要体现,也是七年来枢纽型社会组织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成果体现。今年6月,市委书记韩正在市委办专报批示:“静安区多年来在探索社会组织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践中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这是市委领导对枢纽模式的充分肯定。新的历史时期,枢纽型社会组织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不断完善枢纽功能,丰富枢纽内涵,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我们深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区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一定会更趋完善,上海社会组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