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众谷公益”为贫困乡村和农民工子女送上83间“再生电脑教室” 公益“老树苗”蜗居老式居民区

本报记者 栾吟之 实习生 张兆晴

     古北路530弄老式居民区的两层楼旧房子里,“藏”着一家规模不大、能量却不小的公益组织——上海众谷公益青年发展中心 (以下简称“众谷公益”)。

      两个楼面不足1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有工作人员办公室、有“电脑再生工作间”,还有一个专门存放旧电脑零部件的小型仓库。就是在这个“微型工作间”,一台台重新组装的二手电脑被送往农民工子女小学和偏远乡村学校,为贫困孩子雪中送炭。

     “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累计接到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废旧电脑3.4万余台,先后建成83间电脑教室,超过3万名乡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有生以来第一次使用电脑。尽管项目开展得很成功,但这家公益组织和许多类似草根组织一样,也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生活被公益点亮

      第一次用上电脑的乡村孩子们给 “众谷公益”的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发来电子邮件——

 “我坐在这个新朋友的面前,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它静静地坐在那儿,等候我的指令。黑黑的显示屏显得有些深不可测。在老师的指导下,新朋友马上让我忘掉了顾虑,它教我唱歌、画画,学习许多我从没有体验过的东西。”

——云南省元阳县马街乡红土寨小学三年级邓巧巧

      今天,对于我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上海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送来了电脑,让我第一次见到电脑,接触到电脑。”

——云南省元阳县马街乡大皮甲小学三年级车园

      这一切,是创始人张斌峰在当外企金领时从来也不曾想到的。

      生于1974年的张斌峰,曾经每年拿几十万薪水。2006年,他开始创业,设立一家文化公司。一次偶然的际遇,颠覆了他的人生规划。2007年6月,他与记者好友赵亚辉一同发起“重走中国西北角”大型公益采访活动,一队人马从重庆出发,走过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等地,延续1935年的大规模“走西北”活动,让青年人体验七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变化。

      途经北川时,当地孩子的情况使他们揪心。当时,北川中学不少学生考上大学,但即便国家已出台贷款学费政策,许多学生还是因凑不齐路费而准备放弃进大学的机会。残酷的现实让张斌峰停下了脚步,他们发起“上学之路”计划,短时间里为当地278名学生募集到每人2000元路费和生活费。

      成功发起第一次公益活动,张斌峰“似乎重新找到了人生重心。”他尝试着把企业运作思维用在公益项目中。他发现,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从没见过电脑,更别说了解互联网世界。到上海郊区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考察,也有同样的情况。还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淘汰的电脑多达上百万台,大部分远未达到使用年限,一些对电脑系统依赖度较高的企业,更是每隔一两年就为员工更换电脑。

      一番调查研究,张斌峰聚焦到“再生电脑传递”这个公益项目上。2009年,他放弃经营公司而成为一名专职公益人,全身心投入。

      他设计了三款公益产品——单机电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动员企业将淘汰的电脑捐赠出来,然后将电脑拆分归类。其中,不可再生的部分送交专业环保处置工厂处理,可用的部分则重新组装成一台电脑,送往乡村学校建设电脑教室。

      遭遇“信任危机”

      这样的“再生电脑”,经电脑工程师改头换面,性能并不比新电脑差,成本差不多只有新电脑的五分之一。

      当时,“再生电脑教室”这个项目在国内首屈一指。张斌峰开始组建团队,整合项目每一个流程。他拿出自己的储蓄作为项目启动资金,租下价格便宜的老房子作办公场所,自己和妻子则蜗居在岳父岳母家。此外,他还找到两个可以增收的环节——把电脑中无法再生部分送交环保处置机构,从中获得一些收益;为捐赠电脑的企业提供公益咨询服务,从中收取微薄报酬。他把这两部分收益投入物流和募捐宣传中,渐渐让“雪球”滚起来。

      2012年6月,张斌峰正式在静安区注册了公益组织“众谷公益”。在“再生电脑教室”基础上,“众谷公益”还承接到另一个公益项目“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这个项目邀请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利用假期到上海进行为期10天的体验式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准。而通过乡村教师这个渠道,公益组织还能准确收集到“再生电脑教室”的需求信息,为最贫困、孩子最多的乡村雪中送炭。

      项目“听起来很美”,推进起来却阻力重重。除了资金问题,难度最大的是寻找合作企业。张斌峰说,许多企业准备更换电脑,习惯于把电脑卖给不正规的回收机构,但志愿者上门联络捐赠事宜时,企业往往对项目的公益性质抱有怀疑。曾经有企业负责人怕自己上当,反问道:“你们回收电脑完全是义务的?哪有这样的事?”

     为了消除大家对公益的不信任感,“众谷公益”想尽办法。他们尽可能把每一个方案做细做精,让参与企业全程知晓、完全自主选项目,还用企业名称冠名电脑教室,从企业派出志愿者到乡村学校亲手安装电脑、为孩子上电脑课。

      为了省下做宣传的费用,他们坚持不懈地“扫楼”,一家家敲开企业的门毛遂自荐。令团队成员欣慰的是,找10家企业,总有一家愿意相信他们。如今,“再生电脑教室”项目已具备每年建设50间电脑教室的能力。

      摆脱“老树苗”困境

      可是,张斌峰并不满足:“一年50间电脑教室的扩展速度,与全国至少50万孩子用不上电脑的现状相比,供需还不平衡。”“众谷公益”正在努力扩大规模,连同张斌峰在内,目前共有3名专职人员、10多名兼职技术员以及数以百计的志愿者在为这个项目奔忙。

     如今,项目运转得越来越成熟。“众谷公益”为建成的“再生电脑教室”提供热线电话指导远程学习效果测评、提供当地志愿者支持及管理,还会每年组织回访,对电脑软硬件进行维修升级,替换收回报废电脑等等,并定期向捐赠单位提交使用报告。

     “这一切,都需要资金支持。”张斌峰期待更多企业和市民捐赠旧电脑等废旧电子产品,此外,电脑教室的建设和运行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设备的物流仓储、电脑教室的搭建、电脑教室的后期支持等,都需要爱心企业和机构的支持。

      曾经有人问过,是否担心有别的公益组织复制他的模式?在张斌峰的理念中,公益事业里不存在竞争者,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与他相同的事情,反而可能会产生聚合效应,让资金更关注这类项目,让更多贫困孩子融入互联网时代。

     这个团队正在渐渐走向正规。“参与公益的人最初凭热情,但要让公益项目持久开展,让需要的人真正获益,仅凭爱心远远不够。”张斌峰他们还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公益项目常被人比作“老树苗”,一直在成长,始终长不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让这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荫庇四方。

     (摘自《解放日报》7月1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