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枢纽快讯】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举办“1+14+X”社联会培训沙龙

图像

近日,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举办“1+14+X”社联会培训沙龙,各社联会会长、副会长、党建负责人、秘书长齐聚一堂,共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15]51号)首次就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办、国办《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2016]46号)明确提出“鼓励在街道(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结合原闸北、静安两区合并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民政局(社团局)、社工委、社建办、各街镇的关心支持下,静安北片9个街镇相继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促成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从“1+5+X”拓展为“1+14+X”,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全覆盖打下框架基础。

沙龙分为破冰、聆听、倾诉三个部分,由区社联会秘书长、党总支副书记陈宝莲主持。初次见面,破冰先行。沙龙伊始,各社联会负责人作简要自我介绍,加深彼此了解认识。

图像

聆听时间里,静安区社联会会长顾维民介绍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建背景、性质和功能。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十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受到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媒体、兄弟省市地区的关注。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巾帼文明岗”、“五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五星级党组织”等称号。2014年静安区获“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其中枢纽模式是创新的亮点。枢纽模式获“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2014年6月,市委书记韩正在市委办公厅专报批示:“静安区多年来在探索社会组织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实践中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顾会长强调,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办、国办46号文及市两办文件提出的推进社会组织联合会覆盖,也验证了这一点。社联会要坚持党建引领、提供服务、协调关系、反映诉求、代表利益等功能,为社会组织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中。

静安区社联会常务副会长、党总支书记王稼真介绍枢纽党建工作。枢纽党建是社联会作为体制外社团受党和政府委托联系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区社联会与街道社联会在党建上是指导关系,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政治引领,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推进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坚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培育党建项目品牌;三是坚持党建促社建,推动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四是坚持社会组织人才培育;五是坚持反映诉求,为社会组织排忧解难;六是坚持线上线下,利用好新媒体,扩大工作联系面。

静安区社联会副会长、区社会组织评估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大明介绍社会组织规范化运作。他指出,社联会首先要深入调研,认真听取社会组织会员单位的诉求和困难;其次要抓好内部治理,建章立制,独立自主规范开展工作;第三,枢纽型社会组织要以身作则,做实做强,发挥领头羊作用。

静安区社联会秘书长、党总支副书记陈宝莲介绍秘书长工作。她认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显著的平台作用、联系面的广泛性、对各方关系及资源的整合协调、对党和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双重代表、难以明确界定的服务边界等特点,明显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因此坚持做好“三多”工作法——多渠道搜集信息、多角度融入实践、多层次总结提炼,才可能做好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秘书长。

最后的倾诉环节,新成立的多家社联会负责人纷纷谈到,面对社联会这一新生事物,对于社联会是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感到困惑,特别是对枢纽型社会组织性质功能的思想认识上下不统一、体制机制导致的职能交叉、专职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有待改善。今天的培训非常及时,是共同学习、自我提升的好机会,希望区社联会今后提供更多类似的平台,继续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提升社联会自身内在动力与活力,更好地为静安社会组织发展助力,为“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建设作出社会组织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