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余秀华的一首爱情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时就在想,这是有多远才能sh-u-i啊!临行特地翻出地图,这才意识到,我将要一路向西,穿越中国了。
01
巴楚:别样的风情
巴楚人的纯朴热情,无论在哪里,你都能感觉到。走进校园,孩子们围着我们“老师好,老师好”叫个不停。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精神面貌超出我们的预期。
返程时,司机麦麦提主动提出送我们去喀什古城看看。我们说:“师傅对我们真好啊!”他说:“你们对我们好,我们就对你们好!”感动死宝宝,援疆的意义就在这句朴素的话语里啊!
02
援疆干部:最可爱的人
到了巴楚,必然见到超nice(PS:超帅)的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委组织部顾部长。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带我们一间间参访静安社会组织在小胡杨项目基地的工作站,与我们分享他对社会组织参与援疆工作的思考。他半开玩笑说,援疆第一年,家人觉得少了一个人,第二年家人没什么感觉了,第三年回家,家人问,你怎么回来了?听到这里,我们笑起来,却又伤感。包括顾部长、郑华老师,还有忙到嘴上起了燎泡的李永波书记在内的援疆干部,是最可爱的人。
当地干部也很不容易。小胡杨传统文化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琳,一路见证小胡杨从无到有,有着太多的割舍不下。她和丈夫在巴楚,二年级的大女儿在浙江由爷爷奶奶带,老二老三是双胞胎儿子,才一岁,在乌鲁木齐由外公外婆带,一家五口分居三地。我们听了无不心酸。
住在上海的我们,习惯了“只扫自家门前雪”,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来到巴楚,可以感受不一样的人际洞天。那份单纯温暖的力量,就在那里。
03
汉未央:从胡杨精神到未央精神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汉未央创始人姚渊。一堂面向巴楚二中孩子们的24节气传统文化讲座,让人叹为观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的中国、对巴楚,都有着很深的情结和独到的见解。正如姚老师所说:“巴楚给予我们的,甚至超过了我们所能给予巴楚的。这种扎根不倒、献身不朽的胡杨精神,已内化为追日而行、与天不老的未央精神,成为静安援疆社会组织共同的路标。”
这一切源于他的勤奋。飞机途中我们都在玩手机,姚老师却在看书,看的是《礼记》,嗯,没错。
更让人刮目的是姚老师的敬业。自10月18日到达巴楚,姚老师和他的团队不知疲倦地忙活着、排练着。我问从早到晚还没吃饭的姚老师:“你饿吗?”他说:“不饿啊!”额,我们几位“打酱油”的社会组织伙伴真是又饿又惭愧。
留在上海照顾公婆未能同行、但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时刻关心我们的晓英,台上台下累到腿发软、却不忘体贴照顾我们的杨朗……以汉未央为代表的静安社会组织一路走来,背后的艰辛我们能感受到。
04
静安社会组织:一张亮丽的名片
援疆、巴楚、小胡杨.....这些字眼,对曾经的我来说,全然陌生。是一家又一家先行先试的静安社会组织,用他们的摸索与坚持,以及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成效,有形无形中,吸引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小白”,听到、了解到、关注到什么是援疆,巴楚在哪里,小胡杨是什么。静安社会组织对于来自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我的这番“倒逼”,令人惭愧又催人奋进。
此次,2019年10月22日-26日,有幸受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邀请,与区社联会组建的静安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盟10家成员,结伴前往巴楚。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的支持下,包括汉未央、幸福益站、白领驿家、心灵导航、智塾、梦想加油站、微笑等在内的静安社会组织,在小胡杨基地建立了工作站或工作室。近年来,他们通过引进新项目、新方法、新资源,助力扶贫扶志扶智,探索形成一套硬件软件并行、线上线下兼施的援建机制,发挥了社会组织参与援疆的独特作用,成为静安一张亮丽的公益名片。此行,只是静安社会组织参与援疆的一个缩影。
随顾部长参观各家工作站,门牌上一个个熟悉的静安社会组织名字映入眼帘,那份难以抑制的亲切感,驱使着我立刻要与他们来个视频连线。千山万水无法阻隔静安、巴楚两地的爱恋。
05
未来:仍来可期
他乡遇故知的激动,一路新奇一路感动的瞬间,同伴间随时随地可以爆燃的笑点……巴楚短短几天,我几乎把一年的笑都笑完了。看到我的“异常”,顾部长笑问我是不是到了巴楚开始“放飞自我”了。
言归正传,对当下援疆工作有几点肤浅的想法。
一、不要“我觉得”,要“你觉得”。社会组织在上海设计实施的公益项目,扎根于社区,锤炼于时间,最终打磨成适合社区需求的品牌项目及衍生的公益产品。这些项目或产品移步巴楚,是否符合在地需求,又是另一回事了。避免生搬硬套现有项目或产品,要充分调研和深入了解当地个性区情和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或开发适合的援疆项目,建立完善的评估、反馈、修正机制。
二、不要做“拉手”,要做“推手”。援疆的目的是帮助援建地区实现长久良性发展,推动多民族团结、融合。这一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最终取决于援建地自身,因此社会组织援疆重点在于帮助培育当地公益团队、力量和人才。可通过展示、体验等帮助援建地区开拓视野,引导他们发现自身需求,在满足需求过程中提供有效方案建议。
三、不要“短平快”,要“慢工出细活儿”。援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不能期望一两次活动或短时间见成效,必须深耕当地。两地的地理距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援疆的深度。同时,要厘清初心,援疆工作不是蹭热点,更不是名利场。
四、不要“单打独斗”,要“抱团取暖”。组团入疆、携手援疆,已成为社会组织的共识。单个社会组织自身亦是平台,可以聚集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从全面精准援疆角度,可充分利用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优势,在援建各阶段发挥其需求匹配、协调关系、整合资源、服务保障等功能。